当“军民团结如一人”的双拥传统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在东海之滨的宁波相遇,一场关于精神传承与时代担当的答卷,正在校园与营房间悄然书写。
宁波,一座“九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在这座城市,军爱民、民拥军从来都是可感可及的,学校与部队的共建正是生动写照。
这场双向奔赴,不仅让教育的土壤因注入军旅的刚毅而更加厚重,军营的底色因融入校园的朝气而更加鲜亮,更让双拥传统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宁波市中原小学学生在班旗上签名,并寄给部队官兵。(宁波市中原小学提供)
跨越山海的温暖回响
“亲爱的边疆战士们,你们用坚定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守护着我们的温暖家园。愿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快乐、平安……”2025年春节前夕,华师大宁波艺术实验学校的学生向西藏某部队战士写了七封温馨的新年祝福信。虽然孩子们与边关战士从未谋面,但字里行间满是敬仰。
看着真挚的文字,西藏某部队的官兵感动不已。在坚守边关之余,抽出时间回信,“边防上虽然需要顶风冒雪,但是一想到后方有着你们这样可爱的小朋友,我们就充满了力量。”官兵们的信中,有对孩子们的感谢,更有对他们的鼓励。除了回信,官兵们还将美丽的高山奇石随信一起送抵学校。
“解放军叔叔们在祖国的边疆守护着国家的每一寸土地,我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将来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读了回信的凌子湉非常激动,她要把这份鼓励化为学习的动力。
据了解,自2024年华师大宁波艺术实验学校和西藏某部队建立了共建关系后,一直保持密切联系,部队领导和战士还曾亲自到学校给孩子们上思政课。

华师大宁波艺术实验学校与西藏某部队结对。(华师大宁波艺术实验学校提供)
这样温暖的故事,同样发生在宁波市中原小学。去年春节前夕,驻守在新疆天山北麓某边防连战士收到一个沉甸甸的包裹——100多份年糕和墨浅情深的福字,这是中原小学陈祥榕英雄中队40余名孩子亲手制作的宁波年货。
来自千里之外的年货,让边防官兵感觉在冰天雪地里升起了一股暖意,他们还拍视频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
中原小学与新疆边防战士结缘于2023年,自双方建立联系后,一来一往中,友谊日渐深厚。那年6月,队员们学习了陈祥榕烈士的事迹后,感慨颇深,随后学校成立陈祥榕英雄中队,以此致敬坚守祖国边疆,保卫国家安全的戍边官兵。
孩子们将班旗连同书信寄给边防战士,边防战士则将在高原升起过的国旗寄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国旗下健康成长。在第74个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日,这面具有特殊意义的国旗在校园内缓缓升起。
说起部队和学校的结对,时间较长的当数宁波大榭中学与赤瓜礁守备官兵,双方已“鸿雁传书”37载。1988年,大榭中学的退休老师胡四海和学生被赤瓜礁官兵阻击外军,守卫国家领土的故事深深触动,于是,他们给赤瓜礁官兵写去了第一封信。
3年后,他们收到了一封“漂洋过海”的信件——赤瓜礁官兵的回信。师生们感动不已,一遍遍读着来信。之后,双方书信不断。
37年间,大榭中学的学生一届接着一届毕业,赤瓜礁官兵换了一波又一波。然而,始终不变的是书信承载的情谊。这些书信不仅将相隔千里的大榭岛与赤瓜礁紧紧联系起来,更架起了一座军爱民、民拥军的桥梁。
今年3月10日,大榭中学纪念“鸿雁传书”37周年活动暨第二届“赤瓜礁奖学金”颁发仪式在学校举行。两年前,赤瓜礁官兵主动提出捐助并设立“赤瓜礁奖学金”,鼓励同学们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国家。“这份奖励不仅是物质奖励,更是精神嘉奖,我会携带着这份支持继续努力前行。”学生陈严博说。
赤瓜礁前守备军官王正利还为学生们讲述赤瓜礁战士的故事,并将一瓶瓶来自赤瓜礁的海水赠予大榭中学。一抔海水一段情。一瓶瓶海水,寄托着守备官兵对学生的关切和祝福。

大榭中学军娃夏令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
目前,宁波已有53家学校与驻甬部队结对,不少学校还将“朋友圈”扩大至边疆地区。宁波大学与“宁波舰”结成共建单位,北仑区泰河学校与西藏边防部队互动往来……一次次互写书信、一次次互送礼物,不仅是情感的传递,更是精神的接力——战士们将忠诚与坚守写在边关,孩子们将敬仰与志向藏进心田,这座城市则用行动延续着双拥传统的血脉。
山海相隔,但心手相牵,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也在岁月里愈发醇厚。
军地携手共育强国新苗
2025-08-04,东部战区海军与宁波市人民政府签署军地合作办学框架协议,以宁波外国语学校为基础,采用“政府主建、名校带建、军队参建”模式,创办浙江省八一学校。
作为全国领先、全省唯一军地融合办学特色学校,学校以国防教育和外国语教育为主要办学特色,培育高素质强国强军后备人才,努力成为军地合作办学标杆学校和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
当年8月,浙江省八一学校(宁波外国语学校)操场上,800多名初一、高一新生整齐列队,迎接属于他们的军事夏令营。

浙江省八一学校师生登上宁波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
东部战区海军派出了20多名军官作为同学们的教官,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从起床、跑操、整理内务到训练,都按部队要求进行,形象、举止都按军人要求来规范,让同学们感受军人身上严守纪律、作风硬朗的钢铁意志以及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
国防特色是学校发展的底色,学校长期邀请优秀官兵代表组成“军事教官团”,将舰船知识、海军发展历程搬进课堂,引导学生关心国防、热爱海军;与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宁波分院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开设“尖端军工前沿”讲坛,为学生未来投身国防科技领域奠定坚实基础;创建国防科技创新班,专项培养具有强烈家国责任、宽广全球视野、扎实学科基础、卓越创新能力的未来建设者……
去年4月,“蓝色思政课”活动中,学生们走进军营登上战舰,近距离观摩国之重器,深度学习绳结技巧、潜水打捞等科目,聆听官兵讲述护航亚丁湾的故事。高二学生王可欣在参观后感慨:“站在甲板上,才真正理解什么叫‘舰行万里不迷航’,守护海疆的责任重如千钧。”
今年3月,学校举办首届“强国一代,使命在肩”军事体育运动会,创新融入军事化团队竞技项目,设置“战场冲刺”“救援协作”“合力攀登”“消防接力”等赛项。接力穿越模拟战场,扛起灭火器狂奔,匍匐通过障碍区……学生们在这场运动会中不仅提升了身体素质,更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团队协作精神和家国情怀。
浙江省八一学校依托部队力量资源,开展爱国主题教育、国防知识宣讲、军事夏令营等,让爱国强军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不断生长为参天大树。
视线转向象山县大目湾,坐落于此的象山港高级技工学校与部队保持了数十年的密切联系。作为一所工科类技工学院,学校每年为现役军人和回到象山的退役军人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包括数控、钳工、电工等方面技能提升。
除了每年给学生军训,部队官兵经常与教师一同去困难学生家庭家访,给予学生物质与精神鼓励。
学校还招收了3名退役军人作为驻点教官,配合学校德育、爱国主义教育及日常管理工作。“在他们的管理下,有学生体重从200多斤减到130多斤,整个过程学生表现出非常强的毅力。”校长朱海燕说。
“职业类学校学生的爱国、爱家、爱集体的意识总体较强,很多男生对军营充满向往。”朱海燕介绍,去年,学校将有意愿参军入伍的学生凝聚起来,成立雄鹰社团。在学校的牵线搭桥下,社团30余名学生走进海军部队,近距离感受军人风采与军营魅力。学生们去了部队以后感触更加深刻,更加坚定了去当兵的想法。
2023级船舶建造专业陈小龙是学校雄鹰社团团长,在他的带领下,雄鹰社成了令人信赖的“先锋队”。“哪里有任务,哪里就有我”是陈小龙的口头禅。这份坚韧和担当源于他对军人的深深敬佩。他说:“军人身上的忠诚、勇敢和奉献,正是我追寻的品质。”带着这份向往,他在学习上刻苦钻研船舶建造专业知识;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作息规律、作风严谨。
朱海燕坦言,非常乐意部队官兵进校园,他们在与学生交流中,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
少年成长路见证军民情
在教官的指导下整理内务,在模拟战场环境中体验“冲锋”,乘坐步战车感受军事设备的现代化……这些平日里极少见的场景,却是2024年东海少年军校“海鹰出击”夏令营营员们的日常。来自全市各地的少先队员聚在一起,身着军装,在汗水与欢笑中共同开启一场蜕变之旅。
1988年建立的东海少年军校,是宁波开展少年国防教育、精心孕育少年强军梦的重要品牌,享誉全国。这些年来,东海少年军校始终是青少年触摸国防、播种强军梦的地方。来自全市各地的少先队员通过军校夏令营和周日研学营活动,一次次走进东海舰队水面舰艇基地、海军航空兵场站、潜艇支队、东海舰队军史馆等军事单位实地研学,与舰队强军先锋面对面交流。
2023年8月,宁波、金华两地近40名少先队员代表来到东海少年军校横溪实践体验基地参加“海上猛虎”夏令营。聚焦海军五大兵种之一的水面舰艇部队,营员体验了驱逐舰互动讲座、舰模操控、火箭筒发射、真人CS等特色项目,还每天坚持1小时的擒敌拳晨训。5天下来,营员们一个个打得有模有样,动作力度、整齐度和气势俱佳。

东海少年军校“海上猛虎”夏令营真人CS活动。(东海少年军校提供)
对于营员们来说,这是在学校难以接触的活动,既有料又有趣。“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登上了海军的导弹护卫舰。第一眼看到我觉得帅呆了,简直不敢相信。”营员唐汉年说。
今年4月,东海少年军校组织百名少先队小骨干走进海军部分驻甬部队某营区,通过零距离接触现代化国防装备、体验军营文化,感受人民海军的发展成就与新时代官兵的昂扬风貌。
亮相珠海航展的飞机令队员们大饱眼福,驱鸟车、灯光车、消防车等装备更是赚足了队员们的目光。在与海军讲解员的交流中,队员们不仅学习到军事设备的知识,更懂得了军人的辛勤付出。来自宁波市红领巾学院东海少年军校海空雄鹰中队的叶敬艺感慨道:“这些‘幕后英雄’默默守护战鹰翱翔,让我明白了强军背后是无数次的坚守。”
目前,东海少年军校在“服务学员全面发展培育国防未来卫士”的办学宗旨指引下,累计举办了375期小海军营地活动,35000余名宁波及全国各地青少年在这里接受了锻炼,从懵懂少年成长为有担当、有纪律、有血性的“小战士”。
东海少年军校利用部队资源为青少年提供“沉浸式”军事体验,让国防教育“活”起来。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则利用社会资源为军人子女提供免费暑期培训。
据了解,鄞州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推出现役军人子女免费暑期培训暖心项目,联合培训机构致力于为现役军人子女打造一个充满乐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暑假学习环境,既让军属子女度过快乐、充实的假期,也解决了军属家庭暑期孩子“看管难”问题。
走进位于鄞州的某教育培训机构,目之所及是孩子们认真学习、愉快玩耍的温馨画面。书法课上,孩子们握着毛笔一笔一画临摹,墨香里透着专注;绘画课上,孩子们用五彩画笔在纸上勾勒出心中的美好……该教培机构的生源除普通学生外,主要招收4岁至12岁的军人子女,为其提供免费书法、绘画、主持等课程,以及托管服务等。
机构老师在与孩子们相处中发现,军人子女身上有着一些闪光点,比如时间观念强,暑托班小朋友不赖床;比如比较独立,刚早教托班的4岁孩子,都能自己独立吃饭,安静上课不吵闹。
教培机构负责人陈老师介绍,今年暑托班来了两个军人子女,哥哥刚上小班,妹妹还在早教托班,起初还担心孩子太小无法自理,没想到兄妹俩每天在课堂上乖巧懂事,课间休息时还会相互照顾、一起玩耍,吃饭睡觉都能自己完成。
看到军人子女在机构里的温馨场景,该负责人感到十分欣慰,更坚定了当初接下项目的初心,“军人保家卫国,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我们应尽一份绵薄之力,帮助他们解后顾之忧。”
军地共建的故事仍在书写,共育英才的初心始终滚烫。双拥传统在携手前行中愈发厚重,成为这片红色热土的鲜明印记。
撰文 曹迎春 徐丽敏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